|
|
|||
|
||||
Overview「太極」和「太極拳」,兩者是有不同的概述。 太極只可以感受,通過理解,去體會,去施行,在生活上加以實踐,才能夠感受太極內涵的意義。 太極拳是體現太極其中一種較直接的方式,通過太極拳的學習和鍛煉,了解陰陽,虛實,有無,和太極的關係。 具像來說,太極是海洋,太極拳是泳術。我們學會了泳術,並在海洋中游泳,從而感受海洋的廣闊浩瀚,水體的川流不息,和無休止的內在澎湃動力。 因此之故,太極拳是中華武術中體驗太極的一項拳種。 本書借用老師和學員兩者不同角度,以單元形式來談論太極拳在學習上一般會遇到的疑問。 全書避免採用過多太極拳用詞和艱深詞彙,希望藉著趣味性的對話,讓太極拳愛好者得到不一樣的理解。 ※前言※ 太極拳是一項頗受中外人士歡迎的運動,入門門檻不高,基本上有興趣的人士都可以參加。粗略估計,過往一、二百年裡,全球接觸過太極拳的人數超過幾百萬人次。但是來到今天,活躍的人數,反而並不很高,視太極拳為中華武術研習的人士更少。為何曾經學拳的人多,持續下去的人少?君不見初期和你一起參加的學友,許多己離開了太極拳,原因是甚麽?值得大家探討。 筆者梁德平留意到一個普遍現象,大部分離開太極拳的學員,多在首年的學習期間出現,箇中原因不一而足,而令筆者感覺到的是,多出自於他們對學習太極拳的期望和現實有較大的落差。太極拳初學者對一些問題不甚理解,往往會變成為不喜歡,進而卻步,不再深入體會,最終放棄學習,實屬非常可惜的事。 梁德平嘗試通過本書,利用師徒對話形式,希望讓初接觸或曾接觸過太極拳的人士多點了解,減低疑惑,持續練習下去,成為太極拳運動的一員。書中的人物,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他。談論的是一般會接觸的問題,全書避免採用過多太極拳用詞,並顧及趣味性,某些問題只輕輕略過未有詳盡談論,還是留待讀者自行深入去探討。 坊間談太極拳理論和談太極拳技術的書籍非常多,談論練習太極拳貼身的問題較少,本書成書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師徒兩方面不同角度看問題,給讀書多一點資訊。 若讀者們對書中某些論點不大認同是好事,本書能起拋磚引玉作用,讓各位讀者練習拳術之餘,能加入研究太極拳背靠的浩瀚知識。 梁德平,在中國香港成長,接受教育和學習太極拳。現居住於美國西雅圖。在香港與西雅圖業餘時教授「楊式太極拳」。 回顧學習太極拳的經歷,始自中學階段接觸太極拳,課餘跟隨中文科老師學習太極拳基礎技巧。千禧年開始,正式參加太極拳班,學習傳統楊式太極拳。多年後,兼學習傳統吳式太極拳,期間亦有短暫接觸不同的太極拳套路。太極拳各式套路一輪遊後,開始一心一意研習傳統楊式太極拳至今。 梁德平熱愛這項中華武術,樂於講授太極拳,心懷赤誠之心,導引之意,願為推廣太極拳盡點綿力,希望通過本書內的問題對答內容,能帶給讀者、太極拳初學者、曾經學習太極拳者和太極拳愛好者,繼續學習和鍛煉太極拳的興趣。 Full Product DetailsAuthor: Tak Ping Leung , 梁德平Publisher: Ehgbooks Imprint: Ehgbooks Dimensions: Width: 15.20cm , Height: 0.80cm , Length: 22.90cm Weight: 0.186kg ISBN: 9781665801034ISBN 10: 1665801034 Pages: 132 Publication Date: 01 November 2025 Audience: General/trade , General Format: Paperback Publisher's Status: Active Availability: In Print This item will be ordered in for you from one of our suppliers. Upon receipt, we will promptly dispatch it out to you. For in store availability, please contact us. Language: Chinese Table of ContentsReviews人物介紹一個清晨,城市中的某個公園裡,其中一個角落的草地上,有三五位人士,正在練習太極拳。年長的是位退休的中學教師,習練太極拳三十餘年,一直是社區中心太極拳班的指導老師,大家稱呼他袁老師。 和袁老師一起練拳的還有幾位太極拳愛好者,他們來自不同背景,共通點是喜愛太極拳。一位是從事文職的方小弟,身形略胖,唯動作靈活,曾經學習了數家太極拳,家家熟稔,稍有些心得。事源某日他休假,在公園裡看見袁老師在行拳,覺得很有太極拳味兒,心裡覺得自己學拳這麼久,還是達不到這地步,貿然請求和袁老師一起習拳,以便請益,袁老師知道來意當下答應。 另一位是郭老頭,他是公園的常客,退休多年,經常來公園做些輕巧運動,散散步,看看報章,打發時間。初時看到袁老師獨個兒在熱身在行拳,心意想學習,礙於面子難於啟齒,只是站在遠處觀看,過了兩三个月,看見一位年青人跟了袁老師在行拳練習,於是鼓起勇氣,走到他們倆面前,表示來意。袁老師也說他有留意郭老頭一段日子,只是學藝的人必需發自內心,出自本意,自願跟隨學藝,方能事半功倍。袁老師怕郭老頭只是興之所至,一遇困難便放棄,開出三個條件。一、是初期三个月,除了非常特別的情況,每次的練習不能間斷。二、是這三个月內不談論太極拳以外的事情,三、是每一個月閱讀一篇文言文的文章,寫一篇不限字數的報告。郭老頭口是答應了,心中想我是勞動工人,那裡來學識去閱讀古文寫報告,故且跟隨你學習一下,好的繼續,不好的,借著你開出的條件放棄,作下台階挽回面子。 另外二位是女性,一位是居住公園附近的鳳大姐,她是位家庭主婦,學習太極拳的日子和袁老師差不多。個人比較低調,跟隨一位太極師父學習了三十多年,也是眾人的大師姐,自從她的先師仙遊後,同門的師弟妹們,力邀她接任教職,掌理會務,鳳大姐再三推辭。想到自己若還置身在太極學會中,會給新掌管的師弟,帶來不便。毅然改為自行鍛煉,保持多年所學。所謂識英雄重英雄,見袁老師不是開班,只是將太極拳傳承下去,樂得有伴,既有同好者談談,切磋拳術,還可以觀摩不同門派的技藝。 玲師妹的名稱是郭老頭改的,他認為早過小玲追隨袁老師,他是師兄,小玲便是師妹了。小玲是位在醫院工作的護士,工作上壓力大,勞心勞力,愛心兼備,時刻應對來自各方面的事情。下班後總想尋找一些減壓的活動,首選舞蹈班,發覺消耗更多體力。插花班又覺自己欠創意。瑜伽班和靜坐都很好,只是比較靜態,上課時腦海常常想著工作的事情,壓力減不了。後經朋友的推薦,來跟袁老師學習太極拳,一來不是固定課堂,二來身心皆得到舒緩,既是運動又可以養生。 本書的內容,是他們在教與學上,遇到的疑問,通過對話方式,淺白的談論,沒有艱深的詞彙,希望帶給初接觸太極拳的人士和太極拳愛好者,多一點了解。 â本書裡對問題所提及的解答,不是定案,因為答案會隨著時間的演進,今時今日正確的,他朝他日會出現更合適的答案來。 Author InformationTab Content 6Author Website:Countries AvailableAll regions |
||||